团队以天然活性小分子或中草药等为研究对象,拟通过以天然活性小分子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设计或对中药有效物质基础进行分离和鉴定,进而评价其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和抗衰老等方面的活性。再通过结构修饰、前药设计或纳米载药系统等手段,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理活性,提高靶向性,研究其与功能蛋白的相互作用、药效分析及药代动力学分析。本团队成员在药物设计与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分离、药理活性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等领域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基于我国中草药资源优势,通过本团队协同合作,完善创新药物研发的基础环节,加快药物研发的流程和标志性成果产出效率。
一、团队建设
目前本团队成员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到 2025 年,团队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达到 10 人,45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 100%以上,获批省级科研团队 1个,培养双师型教师 6 人。招收、培养研究生10人,研究生毕业就业率 100%,其中毕业生考取博士占比 >50%,建设省级研究生优秀课程 1 门。获得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奖5项,省级优秀毕业论文 >2篇,省级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2 项,省级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或优秀指导教师团队1 项。获批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科课题 4 项,横向课题 5 项,科研经费达 100 万元左右,年师均经费达到 8 万元。
二、团队运行机制建设
本团队建立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学院主导监督、团队负责人协调服务、团队成员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模式。以团队负责人为中心、以团队成员为主力军,造就学历构造、年龄构造、学缘构造、职称构造合理、学术水平高的高质量科研团队。在科研方面发挥“集团军”的作用,加强协同合作,提高在项目申报、标志性论文发表及奖励成果申报等方面产出率。坚持产出导向的原则进行成果申报、绩效分配等。在论文发表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坚持公平原则。
三、学术特色培育
团队紧紧围绕中草药的天然成分分离、结构解析、结构改造、生物功能探索等科学问题,以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活性的中草药活性成分发现、作用机制揭示及新型药物创制为科学目标,以“中草药活性成分分离、鉴定与修饰-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活性筛选与优化-生物功能探索”三要素为支撑,构建生物有机化学创新研究体系。
(一)天然活性小分子导向的抗癌、抗炎药物的设计、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寻找中草药中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衰老活性的天然先导分子,利用细胞生物学方法,研究其活性机制及作用靶点,基于前药设计、纳米载药系统等手段,提高药物靶向性,并通过药理学及毒理学的研究手段对其成药性进行系统评价。
(二)基于系统药理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发现及其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我国独特的中医药卫生资源,探索中药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突破中药物质基础的不明确性、有效成分以及作用机制的多样性等中医药研究的瓶颈和难题。
四、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