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围绕中国人“餐桌”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阿里和京东强势杀入外卖和本地生活服务赛道配资网站首页,不只是简单补贴、抢用户那么简单。
背后,是对未来商业版图的重塑,是一场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必须下场的“终局之战”。
中国外卖市场早已不是蓝海。2013年美团杀进外卖,2014年百度外卖入局,饿了么、美团双寡头格局成型,行业用户突破5.45亿。
到2024年,美团外卖市占率65%,饿了么33%,剩下的玩家只有2%的市场空间。
但2025年,格局剧变。京东宣布百亿补贴杀入外卖,阿里升级“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全面对垒美团。美团则火速宣布向餐饮行业投入千亿资金,本地生活“三国杀”正式开场。
表面上,外卖大战又是熟悉的“烧钱补贴”套路,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完全不同:阿里股价四年翻倍,美团利润、市值大跌。为什么?
答案在于:外卖不再只是外卖,而是“即时零售”的前哨战,是流量和用户心智的最高频入口。即时零售市场2023年规模6500亿元,同比增长近29%,远高于网络零售总额的11%。
外卖业务虽利润低,但流量极高、用户粘性强,是激活所有本地生活和零售业务的“底盘”。谁赢得外卖场景,谁就能在万亿即时零售赛道上掌握主动权。
阿里:从淘宝闪购到高德扫街榜,流量生态闭环
阿里不是简单做个外卖App,而是把“闪购”变成淘宝主站的流量放大器。屈臣氏在淘宝闪购做爆款活动,不只是外卖订单暴涨,还带动天猫旗舰店整体订单环比日常增长5倍。
闪购本质是把高频、即时需求直接嵌入到阿里电商生态里,既带来增量用户,又拉高复购和活跃度。
高德地图则成了阿里“到目的地”业务的超级入口。高德“扫街榜”用真实导航和停留数据,打破传统点评的刷单、刷分,直接用用户“用脚投票”决定榜单。
这样既保证了榜单公信力,也让那些不懂流量玩法的小店能被看见。阿里用地图+电商+支付+外卖,形成了全链路的本地生活服务闭环,把流量、服务、支付、数字化能力全部打通。
京东外卖表面上是跟风补贴,其实背后打的是供应链和即时履约的组合拳。京东本来就在“快”字上做到行业极致(次日达、当日达),但即时零售和外卖能进一步把配送缩短到小时级、分钟级。
京东的王牌是物流和达达骑手团队。整合“附近”频道、小时购,把线上流量和线下门店直接打通,既能做“到家”,也能做“到店”。
更关键的是,京东的即时零售商品结构以高客单价、低损耗的标品为主(比如3C、美妆、百货),毛利空间远高于餐饮外卖。
这让京东即使短期亏损补贴,也是在为未来利润更高的即时零售业务打基础。
资本市场的反应,实际上是对这些巨头战略理解的胜负判决。美团的“到店+到家”护城河,在阿里、京东的合击下变得不再稳固。
对手不计成本的价格战,让美团陷入非理性竞争,利润率急降,估值也随之跳水。
阿里则打通了淘宝闪购、高德地图、支付宝、饿了么等全部生态,形成了线上线下、本地生活即时化的增长新引擎。
资本市场更看重这种生态级的整合能力,而不是单点突破。京东则用物流和即时履约能力,守住了零售主阵地,也开始反向渗透美团的腹地。
最终,行业从单纯补贴走向效率和生态的比拼。未来不是一家独大,而是阿里、美团、京东、抖音等巨头围绕各自生态优势的长期混战。
本地生活服务,已经成为每一个互联网巨头“生态护城河”的关键。
外卖的本质早已不是送餐那么简单,而是所有高频消费场景的流量入口、用户心智锚点和即时零售的基础设施。
阿里、京东为什么必须下场?因为谁掌握了外卖和即时零售,谁就能掌握本地生活服务的主导权、生态协同的能力和未来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
最后的胜负,不是看谁能烧最多的钱、送最多的单配资网站首页,而是谁能用外卖这个超级入口,激活自己的全链路商业闭环,构建不可替代的本地生活版图。
股票专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