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需求双驱动,热管理成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必答题
政策方面,《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落地,传统制冷剂淘汰进入倒计时;需求体验方面,夏日冷气与冬日暖风这类基本功能,竟成为新能源汽车车主的续航“刺客”,用户被迫在舒适与里程间权衡;
政策与用户痛点共同将热管理推向前台:它不再是简单的配置,而是关乎真实续航、超充体验与电池寿命的系统性工程,成为车企必须攻克的技术高地,其效率决定汽车体验上限。
面对这场关乎体验、政策与未来的系统性挑战,破题之路何在?
中科院邹慧明: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是热系统产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热系统分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邹慧明在整车热管理学术研讨会暨CSAE第二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青年沙龙中表示:“热泵热管理是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也是车辆安全性、舒适性与续航能力的重要保障。当前面临低温环境热泵性能衰减和低碳工质替代两大瓶颈。我们研发的余热回收型混流补气压缩宽温热泵,实现了低温热泵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开拓性应用。”
同时,邹慧明认为,低碳工质替代还需产业链协同,应加强应用研发力度、并完善售后政策,以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北理工谢鹏:提升宽温域适应性与热管理智能化水平需多途径配合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谢鹏指出,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高低温性能成为用户选购的关键因素。宽温域热管理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可优化电动汽车关键性能指标并提升用户体验。与此同时,整车智能化热管理则需从系统层面着手,弱化用户感知的方式,依托丰富的热管理手段和模式,提升电动汽车的综合性能。
北汽福田王峰军:热管理赋能商用车安全、效能与绿色的新未来
北汽福田工程研究总院热管理开发所所长王峰军认为:“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整车热管理的概念都是基于系统集成的思想。商用车热管理以安全性为关键首要目标,动力性与续驶里程为次级重要目标,而耐久性和舒适性则构成第三级目标。”
王峰军同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包括仿真分析、计算模型、实验验证以及系统的匹配与模块化集成。与此同时,技术发展呈现出行业共识的功能一体化、控制智能化、结构模块化、绿色低碳化趋势。
理想汽车董军启:能量开源节流,满足客户对安全、舒适和经济核心需求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理想汽车整车热管理部高级专家董军启在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新能源汽车高效智能热管理技术论坛中提出,为应对电动车热管理挑战,需设计简洁、高效的热系统架构。
董军启表示,核心是通过“能量开源节流”策略,采用宽温域热泵技术大幅降低冬季能耗,利用余热回收实现精准温控与能源最大化利用,并优化系统架构以减少零部件降低成本,确保系统能满足800V超快充下极端冷热需求,提升车辆的安全、舒适性与经济性。
联合汽车电子洪晓清:整车能量管理应从需求、控制和执行端进行系统性优化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跨域开发中台系统开发专家洪晓清指出:“随着热管理系统不断演进,叠加车辆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整车能量管理迎来新机遇。驱动与热管理作为两大高耗能且相互耦合的系统,亟需通过整车级能量管理优化能耗、提升用户体验。因此,整车能量管理需兼具相关零部件经验与整体系统能力,从需求、控制到执行端开展系统性优化。”
中国汽研(601965)席椿富:结合CFD与Fiala模型,可准确预测乘员舱热舒适性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风洞中心热管理高级工程师席椿富提出,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乘员舱热环境瞬态仿真模型,精确捕捉舱内由于车速变化、光照强度变化、空调系统启停等因素引起的温度场、循环流场和流线的动态变化。同时,该模型通过耦合Fiala热舒适性模型,可模拟人体在动态环境刺激下的生理调节过程。仿真及试验结果显示,该仿真模型具备高精度与高可靠性。
配资网站首页
股票专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